新华社合肥6月1日电(记者水金辰、姜刚)只听机器轰鸣响,不见田里人奔忙。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无人收割机正在自动驾驶收割小麦,这让种了40年地的焦魁颇感新鲜,“以前收割低头弯腰,那叫一个费劲。时代在进步,现在种粮省事多了,农民收麦连田都不用下了!”
江淮大地,风吹麦浪。庄稼地里,记者听农民话农事,“新事”“新活”不断涌现,让农田多出粮、出好粮。
亩产1154斤!前不久,长江沿线,安徽省农垦集团华阳河农场有限公司十公司职工朱斌摘得了今年农场小麦单产“冠军”,也创下自己多年小麦种植的最高纪录。“今年农场全面推进‘五统一’,全农场种一个品种,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生产资料供应。高产量离不开农科所的科技投入。”朱斌说。
朱斌所说的良种正是华阳河农场农业科学研究所2017年引进试验的品种,经过4年试验示范,2021年秋季正式面向全农场推广。“俗话说‘麦倒一把草’。我们通过把好种子关,选育抗倒性、抗病性强、产量高的品种,让粮食丰收赢在‘起跑线’。”华阳河农场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孙跃武说。
“今年我才知道我们这儿的地里不缺钾”“不缺的东西不能多撒,多撒效果也不好”……
麦收现场,朱斌和农场同事讨论着肥料的使用问题。今年,华阳河农场超过八成的耕地使用了测土配方肥。农场农科所工作人员通过监测不同的点位,了解土壤理化性状和供肥性能,可以实现农田“缺啥补啥”。
在淮南市寿县小甸镇贾庄村,使用配方肥的1167亩小麦同样获得了丰收。此时,小麦已经收完,高粱开始播种。贾庄村党总支书记韩子科领着记者前往仓储车间,展示他专门预定的经过包衣处理的高粱种子。
“今年我们1500亩高粱全部采用种子包衣处理。这样一来,种子种在地里,不容易发霉,出芽率高,还能防病。”种地近30年的韩子科说。这些种植“秘笈”让他深有感触:科技投入和机械助力给粮食生产插上增产增效的“翅膀”。
无人机拍得出大片,也能玩得转农田。按照划定路线定量喷洒农药,农民进行田管时,能有效避免农药损伤。“三夏”时节,以前一把火烧了的小麦秸秆,如今也发展出一条资源化利用的产业链。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泽调研后认为,粮田有“新事”,庄稼出“新活”,如今种田更科学、田管更精细、全程机械化,现代粮食生产正展现出生机勃勃。
近期,阜阳市颍上县杨湖镇种粮大户赵化新购置了一台大豆玉米复式播种机。通过电脑控制,播种机可以精准控制、预警播种密度,2天就能播完800亩大豆和玉米。小麦收完后,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将新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新形态。这也是赵化今年尝试的粮田“新事”。他说:“咱农民要敢闯敢试,不断尝试新鲜事物,跟上时代的步伐。” 【编辑:田博群】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方经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21 联系邮箱:855 729 8@qq.com